在《國家寶藏》第三季第9集,網師園殿春簃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仿制成“明軒”的舊事被鉤沉。
此事是中美關系正;蟪敝械囊欢淅嘶āI鲜兰o70年代,曾在中國生活過的美國阿斯特夫人提出,愿出天價在大都會博物館二樓建一座中國庭院,以陳設購得的明式家具。博物館委托美籍華裔舞臺藝術家李明覺進行設計,但方案未獲大都會亞洲部負責人方聞的認可。1978年,美國博物館代表團訪華,方聞拜訪園林大家陳從周,二人考察后認為以網師園殿春簃為藍本很合適。1978年12月,中國駐美聯(lián)絡處與大都會博物館簽訂建造合同,1980年6月,明軒落成開放。此次園林“出口”是中國文化輸出的標志性事件,流傳甚廣。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此后至少有100座中國園林在海外被復制或新造,成為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
上一次大規(guī)!皥@林出口”還是在300多年前。歐洲各國王室仿造中國園林,英國建成丘園,法國建成特里亞農宮,德國建成威廉夏因花園……中國園林風格與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結合,催生了自然風景園風格,與法國啟蒙主義美學結合,促成“英中式園林”流行。這是一次雙向的文化交流,西方建筑風格也傳到中國,最典型的要數(shù)圓明園的西洋樓片區(qū),包括諧奇趣、方外觀、海晏堂、大水法等10多處建筑和庭園,有明顯的巴洛克風格,它們的設計者是郎世寧、蔣友仁、王致誠等外國傳教士。
那是一段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蜜月期”。歐洲掀起了“中國熱”,穿絲綢衣服、飲武夷紅茶、陳設中國瓷器,成為西方上流社會的時尚,中國成了他們心中的烏托邦和理想國,啟蒙思想家們響亮地提出要向歐洲“移植中國的精神”。伏爾泰70歲時把中國的《趙氏孤兒》改編成歌劇《中國孤兒》,并上臺扮演成吉思汗;大文豪歌德曾在魏瑪王宮里給王室和大臣們表演中國書法。在中國,來華傳教士們出入宮廷,把西方的天文、數(shù)學、機械、美術和音樂帶到中國。
中國近代史苦難太多,使人們忽略了中國與歐洲還曾有過如此美好的相遇,沒有敵對、歧視、槍炮和霸權,彼此投注欣賞的目光。只可惜這場美好的相遇不僅分道揚鑣,而且雙方角色轉化為以侵略和反侵略為主線,中國經歷血與火的百年淬煉,才重新獲得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300年后,園林再度“出口”,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進行著。今天的交通、資訊、通信發(fā)達到足以把世界變成地球村,讓大家更好地彼此了解和協(xié)作,然而人們卻發(fā)現(xiàn),傲慢、偏見、雙標、對抗仍然層出不窮,無疑,文化的交流將有助于軟化對立、建立友誼。
因此,園林“出口”不應該停留在建筑層面,更應該成為文化的交流。殿春簃是私家園林的一部分,而明軒更是博物館公共空間,在這里舊與新、私與公產生了時代性的轉化,永恒魅力與現(xiàn)代創(chuàng)新的對話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間。
據網師園管理處主任吳琛瑜透露,網師園和大都會博物館原本計劃實施藝術家宋冬的“網明春移”計劃,在明軒落成40周年的2020年,將網師園和大都會博物館用網絡連接起來,讓“殿春簃”與“明軒”可以互看,同時在殿春簃實施“吃山水”計劃,以“吃”這個人類共同的基本生存行為連接起兩處文化勝地。然而,一場疫情打斷了這個計劃。
園林是東方美學的集合體,它應該成為中國園林連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橋梁。網師園的名稱有“網眾師之長”之意,這本身就是一種開放和雍容的氣度,而蘇州園林造園的理念更值得在文化交流中借鑒,這兩句話是:有法無式,因地制宜。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