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的許多歷史文化建筑還處于沉睡或半沉睡狀態(tài),我們要繼續(xù)依托中山路、浙江路、八大關、太平角等文化街區(qū)和名人故居等歷史文化資源,讓老建筑活起來。”近日,在青島國際時尚城建設攻勢作戰(zhàn)方案答辯現(xiàn)場,主答辯人青島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立杰表示,要實現(xiàn)時尚元素與產業(yè)資本以及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融合發(fā)展,讓建筑可閱讀,讓城市可記憶。
北緯36度的青島,有著極其狹長的海岸線,其間星羅棋布著300多棟不同風格的歷史建筑。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給老建筑以最好的發(fā)展,青島一直在努力破題。近兩年來,青島利用市場化手段啟動了幾十棟百年老建筑的保護性利用與開發(fā),一方面盤活了塵封的建筑資源,豐富了城市的旅游層次;另一方面,也讓青島在老建筑的復興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文化特質與精神歸宿。
傳統(tǒng)民居從百年里院到時尚街區(qū)
與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一樣,“里院”是老青島人的百年傳統(tǒng)建筑——四周是幾層高的樓房,坡型房頂紅瓦覆蓋,四面樓房圍出來一個天井式的院子,院子里有一個大門通往外面的馬路,大門關起來,里院就像一個小城堡。鼎盛時期,青島共有700多個里院形式的居住單元,隨著城市的變遷,目前保存下來的還有360多棟,由于居住空間逼仄、生活配套落后,青島居民紛紛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百年里院逐步被邊緣化。
拆掉可惜,閑置浪費。5年前,青島市政府通過公開招標對里院進行試點性開發(fā)。1903里院客棧成為第一個進行市場化運營的傳統(tǒng)民居。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1903里院客;ㄙM500萬元修葺改造一新,開業(yè)5年來,40個房間的入住率達到了90%以上,不僅有國內游客,還吸引了來自韓國、日本和歐美的客人。
“試點開發(fā)效果很好,目前,里院的大規(guī)模保護性規(guī)劃開發(fā)正在通過市、區(qū)兩級政府協(xié)同推進,規(guī)劃發(fā)展的前提是保護好青島的文化脈絡,讓老建筑與新時代相融共生。”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選址處處長章錫年對記者說,例如青島中山路、四方路一帶的里院曾是許多中華老字號的聚集地,政府將通過對春和樓、盛錫福等現(xiàn)有老字號的提升和對膠東半島相關老字號的引進與復興,打造與現(xiàn)代生活需求相適應的時尚街區(qū),同時增加客棧、文創(chuàng)、手工作坊、畫廊等多元業(yè)態(tài),讓老城區(qū)恢復往日活力。
歷史建筑 從單一別墅到建筑博覽匯
“我是地道的青島女孩,有大海情結,所以我把這座離大海不過百米的老建筑承租下來做民宿,一樓是咖啡廳和餐廳,二樓是兩間全海景房。”1982年出生的江麗娜給自己的民宿起名“霧緣”,“霧緣”是1930年一位法國設計師為友人設計的住所。裝修“霧緣”,江麗娜花費了近300萬元,她說,這是投大錢贏小利,除了賺錢,她也希望游客能在青島感受獨一無二的海洋文化。
像“霧緣”一樣,在青島八大關和太平角一帶,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臘等20多個國家的各式老建筑,它們多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眾多國內外建筑設計師留下的經(jīng)典之作,被譽為“萬國建筑博覽”。
“過去這些老建筑被出租或辦公使用,一方面大門緊閉,市民游客根本進不來;另一方面,這種方式對老建筑的保護也是完全不可控的。2017年8月,我們成立了傳媒中心,把老建筑全部收回來,統(tǒng)一運營‘萬國文化建筑博覽匯’項目。”青島太平灣萬博文化傳媒中心總經(jīng)理王開生介紹,整個太平角街區(qū)的打造是按照“一座別墅展示一國文化主題”的原則,將各國文化、藝術、風俗、美食等元素融入各個老建筑的改造,通過復合式業(yè)態(tài),打造慢生活“城市客廳”,為市民和游客奉獻一個開放、現(xiàn)代、活力、時尚的新青島。
目前太平角區(qū)域已陸續(xù)開放了15棟類似的歷史文化建筑,包括“莫奈花園”精品酒店、“走進比利時”展覽館、郭沫若書房等。在這15棟老建筑中,“地質之光展覽館”運營最早,這棟崗巖砌樓建于1931年,由俄國建筑師尤里甫、中國建筑師唐靄如等設計,因科學家李四光和詩人柳亞子在此居住過而聞名,F(xiàn)在其變身為地質之光展覽館,游客可在此參觀游覽或者進行科普類培訓。王開生表示,這些獨具特色的休閑文化場館甫一推出便成為熱點,也成為游客認識青島的新名片。
名人故居 當書香遇到咖啡香
在青島大學路與魚山路的交匯處,有一個紅色的圍墻拐角,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好多年輕人在這里排隊拍照留念,這個紅遍全國的景點被網(wǎng)友們稱為“轉角遇到愛”。
“大學路和魚山路都屬于青島小魚山文化名人街區(qū),這里紅墻綠樹、林深樓靜,特別是魚山路,在不到1公里的街道上,分布著30多個名人故居,不經(jīng)意間走進一個轉角,可能都會遇到一段可以寫成書的故事!奔易〈髮W路的青島市民姜政告訴記者,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康有為、老舍、聞一多、梁實秋、王統(tǒng)照、洪深、沈從文等一批文化名人先后在青島小魚山附近定居、執(zhí)教或旅居,這些名人故居連綴起來,幾乎就是一部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史。
“通過政府引導,一些名人故居正在逐步運營開放。我們還同步推出了支持文博場館項目發(fā)展的扶植政策!鼻鄭u市南區(qū)文化旅游產業(yè)發(fā)展中心副主任方建功對記者說,對于那些傳承紅色基因、體現(xiàn)城市記憶、社會認可度高的主題書店、藝術館、美術館等特色文化項目,政府每年可給予最高10萬元的扶持;對于一些保護利用類文化項目,單個項目扶持資金最高可達100萬元。
通過不斷引導和扶持,咖啡店、美術館、博物館、青年旅社、樂器坊等特色小店如雨后春筍般在小魚山文化名人街區(qū)“生長”出來。方建功說,與此同時,市南區(qū)還啟動了“啡閱青島”項目,政府免費為轄區(qū)內的咖啡館、景點、民宿、銀行、學校等場所配送圖書并定期置換流通。當書香遇到咖啡香,游客閱讀到的不僅僅是老建筑的美,還有老建筑背后那些深藏在歷史深處的情感以及一段美好的青島故事。